中共中央辦公廳于今年四月印發了《關于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明確提出要深化治理改革為基層放權賦能?;鶎邮俏覈鴩抑卫淼?/span>“神經末梢”,是公共服務供給的“最后一公里”。面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任務,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風險挑戰,進一步向基層放權賦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鶎又卫頎顩r直接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最終都離不開基層“最后一公里”的落實,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多年來,條塊分割、責大權小、碎片運作等體制機制問題,始終是困擾基層治理的瓶頸?;鶎拥泥l鎮街道承接著大量上級職能部門的行政和管理事務,在基層社會治理中處于關鍵地位,但相配套的社會資源、管理權限、民生服務有時卻未能同步。人們常常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來形容其復雜與不易。這就考驗著治理的智慧與能力,“放權賦能”是破解基層治理問題的關鍵之道。
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是政府全力推進的大事,所謂簡政放權就是精簡政府機構,把經營管理權下放給企業。近年來,各地政府被要求全面進行簡政放權,減少讓百姓跑腿的次數,甚至有地方政府推出讓百姓最多跑一次的理念,以切實做到為人民服務。
放權不是一放了之,賦能更要務求實效。權力依法下放有利于基層實現權責一致,但基層要想真正“接得住”,還要強化基層力量,加強城鄉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建設,構建基層智慧治理體系,提升基層公共服務、矛盾化解、應急管理水平,使基層的能力與權力相匹配。賦能與強基同步,避免“瘦子挑大梁”,才能把提高基層治理效能不斷落到實處。
要真正做到“簡政放權”要切實從群眾利益出發,始終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重,牢記責任,敢于擔當,敢于對人民負責。各個部門承擔起該承擔的責任,切實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才能讓公共服務回歸正途。